2010年
來源:國家統計局發布時間:2011-02-28 10:00中華人民共和國
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1年2月28日
2010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和各種重大挑戰,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3979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497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186481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171005億元,增長9.5%。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0%。
居民消費價格一季度同比上漲2.2%,二季度上漲2.9%,三季度上漲3.5%,四季度上漲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漲3.3%,其中食品價格上漲7.2%。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3.6%。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5.5%。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9.6%。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漲跌幅度
單位:%
指標 |
全國 |
|
|
|
|
| ||||
城市 |
農村 | |||||||||
居民消費價格 |
3.3 |
|
3.2 |
|
3.6 |
| ||||
食品 |
7.2 |
|
7.1 |
|
7.5 |
| ||||
其中:糧食 |
11.8 |
|
11.5 |
|
12.3 |
| ||||
肉禽及其制品 |
2.9 |
|
2.6 |
|
3.5 |
| ||||
油脂 |
3.8 |
|
3.4 |
|
4.4 |
| ||||
蛋 |
8.3 |
|
8.4 |
|
8.2 |
| ||||
鮮菜 |
18.7 |
|
17.8 |
|
21.3 |
| ||||
鮮果 |
15.6 |
|
15.0 |
|
17.5 |
| ||||
非食品 |
1.4 |
|
1.3 |
|
1.8 |
| ||||
其中: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
0.0 |
|
-0.1 |
|
0.1 |
| ||||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
3.2 |
|
3.2 |
|
3.2 |
| ||||
交通和通信 |
-0.4 |
|
-0.6 |
|
0.3 |
| ||||
居住 |
4.5 |
|
4.5 |
|
4.5 |
| ||||
70個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月度同比漲幅呈現先上升后回落趨勢。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68萬人,比上年增加6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比上年末下降0.2個百分點。全年農民工[3]總量為24223萬人,比上年增長5.4%。其中,外出農民工15335萬人,增長5.5%;本地農民工8888萬人,增長5.2%。
年末國家外匯儲備28473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億美元。年末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6.6227元人民幣,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財政收入83080億元,比上年增加14562億元,增長21.3%;其中稅收收入73202億元,增加13680億元,增長23.0%。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98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89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485萬公頃,減少10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397萬公頃,增加32萬公頃;糖料種植面積192萬公頃,增加
全年糧食產量54641萬噸,比上年增加1559萬噸,增產2.9%。其中,夏糧產量12310萬噸,減產0.3%;早稻產量3132萬噸,減產6.1%;秋糧產量39199萬噸,增產4.8%。
全年棉花產量597萬噸,比上年減產6.3%。油料產量3239萬噸,增產2.7%。糖料產量12045萬噸,減產1.9%。烤煙產量271萬噸,減產3.9%。茶葉產量145萬噸,增產6.4%。
全年肉類總產量7925萬噸,比上年增長3.6%。其中,豬肉產量5070萬噸,增長3.7%;牛肉產量653萬噸,增長2.7%;羊肉產量398萬噸,增長2.2%。生豬年末存欄46440萬頭,下降1.2%;生豬出欄66700萬頭,增長3.3%。禽蛋產量2765萬噸,增長0.8%。牛奶產量3570萬噸,增長1.5%。
全年水產品產量5366萬噸,增長4.9%。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3850萬噸,增長6.3%;捕撈水產品產量1516萬噸,增長1.4%。
全年木材產量7284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3.1%。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63.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60030億元,比上年增長12.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7%。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3.7%;集體企業增長9.4%,股份制企業增長16.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14.5%;私營企業增長20.0%。輕工業增長13.6%,重工業增長16.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0%;紡織業增長11.6%;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1.7%;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0.6%;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22.4%,其中汽車制造增長24.8%,鐵路運輸設備制造增長25.4%;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6.9%;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增長18.7%。六大高耗能行業[4]比上年增長13.5%,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20.3%,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5.5%,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3.2%,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1.6%,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1.0%,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長9.6%。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6%。
表2:2010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產品名稱 |
單位 |
產量 |
比上年增長% | ||
紗 |
萬噸 |
2717.0 |
|
13.5 |
|
布 |
億米 |
800.0 |
|
6.2 |
|
化學纖維 |
萬噸 |
3090.0 |
|
12.5 |
|
成品糖 |
萬噸 |
1102.9 |
|
-17.6 |
|
卷煙 |
億支 |
23752.6 |
|
3.7 |
|
彩色電視機 |
萬臺 |
11830.0 |
|
19.5 |
|
其中:液晶電視機 |
萬臺 |
8937.5 |
|
32.1 |
|
家用電冰箱 |
萬臺 |
7300.8 |
|
23.1 |
|
房間空氣調節器 |
萬臺 |
10899.6 |
|
34.9 |
|
一次能源生產總量 |
億噸標準煤 |
29.9 |
|
8.7 |
|
原煤 |
億噸 |
32.4 |
|
8.9 |
|
原油 |
億噸 |
2.03 |
|
7.1 |
|
天然氣 |
億立方米 |
967.6 |
|
13.5 |
|
發電量 |
億千瓦小時 |
42065.4 |
|
13.2 |
|
其中:火電 |
億千瓦小時 |
33301.3 |
|
11.6 |
|
水電 |
億千瓦小時 |
7210.2 |
|
17.1 |
|
核電 |
億千瓦小時 |
738.8 |
|
5.3 |
|
粗鋼 |
萬噸 |
62695.9 |
|
9.6 |
|
鋼材[5] |
萬噸 |
79775.5 |
|
14.9 |
|
十種有色金屬 |
萬噸 |
3092.6 |
|
16.8 |
|
其中:精煉銅(電解銅) |
萬噸 |
457.3 |
|
10.6 |
|
原鋁(電解鋁) |
萬噸 |
1565.0 |
|
21.4 |
|
氧化鋁 |
萬噸 |
2893.9 |
|
21.6 |
|
水泥 |
億噸 |
18.8 |
|
14.4 |
|
硫酸 |
萬噸 |
7090.8 |
|
19.0 |
|
純堿 |
萬噸 |
2029.3 |
|
4.3 |
|
燒堿 |
萬噸 |
2086.7 |
|
13.9 |
|
乙烯 |
萬噸 |
1418.9 |
|
32.3 |
|
化肥(折100%) |
萬噸 |
6740.6 |
|
5.6 |
|
發電機組(發電設備) |
萬千瓦 |
12880.2 |
|
9.8 |
|
汽車 |
萬輛 |
1826.99 |
|
32.4 |
|
其中:轎車 |
萬輛 |
957.6 |
|
27.9 |
|
大中型拖拉機 |
萬臺 |
38.4 |
|
3.3 |
|
集成電路 |
億塊 |
652.5 |
|
57.4 |
|
程控交換機 |
萬線 |
3133.3 |
|
-24.5 |
|
移動通信手持機 |
萬臺 |
99827.4 |
|
46.4 |
|
微型計算機設備 |
萬臺 |
24584.5 |
|
35.0 |
|
: 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388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9.4%。
表3:2010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及其增長速度
單位:億元
指標 |
利潤總額 |
比上年同期增長% | ||
規模以上工業 |
38828 |
|
49.4 |
|
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
11924 |
|
59.1 |
|
其中:集體企業 |
689 |
|
34.6 |
|
股份制企業 |
21100 |
|
49.4 |
|
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 |
11131 |
|
46.3 |
|
其中:私營企業 |
10430 |
|
49.4 |
|
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26451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全國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實現利潤3422億元,增長25.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990億元,增長35.0%。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8140億元,比上年增長23.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9.5%。其中,城鎮投資241415億元,增長24.5%;農村投資36725億元,增長19.7%。東部地區投資[6]115970億元,比上年增長21.4%;中部地區投資62894億元,增長26.2%;西部地區投資61875億元,增長24.5%;東北地區投資30726億元,增長29.5%。
表4:2010年分行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及其增長速度
單位:億元
行業 |
投資額 |
比上年增長% | ||
總計 |
241415 |
|
24.5 |
|
農、林、牧、漁業 |
3966 |
|
18.2 |
|
采礦業 |
9653 |
|
18.1 |
|
其中:煤炭開采及洗選業 |
3770 |
|
23.3 |
|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
2893 |
|
3.6 |
|
制造業 |
74528 |
|
27.0 |
|
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 |
3626 |
|
28.1 |
|
食品制造業 |
1944 |
|
28.8 |
|
紡織業 |
2230 |
|
26.4 |
|
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 |
1412 |
|
34.4 |
|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
2076 |
|
12.9 |
|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
6863 |
|
14.8 |
|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
7556 |
|
28.0 |
|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
3465 |
|
6.1 |
|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
2924 |
|
35.8 |
|
金屬制品業 |
3622 |
|
28.6 |
|
通用設備制造業 |
5459 |
|
22.4 |
|
專用設備制造業 |
4154 |
|
35.1 |
|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
6554 |
|
31.7 |
|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
4996 |
|
40.4 |
|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
3889 |
|
48.2 |
|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
14535 |
|
7.3 |
|
其中:電力、熱力的生產與供應業 |
11869 |
|
6.6 |
|
建筑業 |
2332 |
|
48.6 |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27820 |
|
19.5 |
|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
2392 |
|
-6.0 |
|
批發和零售業 |
5216 |
|
16.2 |
|
住宿和餐飲業 |
2971 |
|
27.6 |
|
金融業 |
476 |
|
36.5 |
|
房地產業[7] |
57557 |
|
33.5 |
|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
2490 |
|
32.4 |
|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
1288 |
|
18.8 |
|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
22261 |
|
24.5 |
|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
758 |
|
46.1 |
|
教育 |
3717 |
|
14.6 |
|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
1967 |
|
15.9 |
|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
2596 |
|
22.1 |
|
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
4891 |
|
21.2 |
|
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3966億元,比上年增長18.2%;第二產業投資101048億元,增長23.2%;第三產業投資136401億元,增長25.6%。
表5: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新增主要生產能力
指標 |
單位 |
絕對數 | |
新增發電機組容量 |
萬千瓦 |
9118 |
|
新增22萬伏及以上變電設備 |
萬千伏安 |
25816 |
|
新建鐵路投產里程 |
公里 |
4986 |
|
其中:高速鐵路 |
公里 |
1554 |
|
增建鐵路復線投產里程 |
公里 |
3747 |
|
電氣化鐵路投產里程 |
公里 |
5948 |
|
新建公路 |
公里 |
104457 |
|
其中:高速公路 |
公里 |
8258 |
|
港口萬噸級碼頭泊位新增吞吐能力 |
萬噸 |
27202 |
|
新增光纜線路長度 |
萬公里 |
166 |
|
新增數字蜂窩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 |
萬戶 |
6433 |
|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48267億元,比上年增長33.2%。其中,商品住宅投資34038億元,增長32.9%;辦公樓投資1807億元,增長31.2%;商業營業用房投資5599億元,增長33.9%。
全年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開工590萬套,基本建成370萬套。
表6:2010年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 |
單位 |
絕對數 |
比上年增長% | ||
投資完成額 |
億元 |
48267 |
|
33.2 |
|
其中:商品住宅 |
億元 |
34038 |
|
32.9 |
|
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 |
億元 |
10665 |
|
27.4 |
|
房屋施工面積 |
萬平方米 |
405539 |
|
26.6 |
|
其中:商品住宅 |
萬平方米 |
314943 |
|
25.3 |
|
房屋新開工面積 |
萬平方米 |
163777 |
|
40.7 |
|
其中:商品住宅 |
萬平方米 |
129468 |
|
38.8 |
|
房屋竣工面積 |
萬平方米 |
75961 |
|
4.5 |
|
其中:商品住宅 |
萬平方米 |
61216 |
|
2.7 |
|
商品房銷售面積 |
萬平方米 |
104349 |
|
10.1 |
|
其中:商品住宅 |
萬平方米 |
93052 |
|
8.0 |
|
本年資金來源 |
億元 |
72494 |
|
25.4 |
|
其中:國內貸款 |
億元 |
12540 |
|
10.3 |
|
其中:個人按揭貸款 |
億元 |
9211 |
|
7.6 |
|
本年購置土地面積 |
萬平方米 |
40970 |
|
28.4 |
|
完成開發土地面積 |
萬平方米 |
21254 |
|
-7.7 |
|
土地購置費 |
億元 |
9992 |
|
65.9 |
|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99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按經營地統計[8],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6123億元,增長18.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0875億元,增長16.2%。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139350億元,增長18.4%;餐飲收入額17648億元,增長18.1%。
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4.8%,糧油類增長27.9%,肉禽蛋類增長21.7%,服裝類增長25.8%,日用品類增長25.1%,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3.5%,通訊器材類增長21.8%,化妝品類增長16.6%,金銀珠寶類增長46.0%,中西藥品類增長23.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7.7%,家具類增長37.2%,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32.3%。
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97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7%。其中,貨物出口15779億美元,增長31.3%;貨物進口13948億美元,增長38.7%。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83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26億美元。
表7:2010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及其增長速度
單位:億美元
指標 |
絕對數 |
比上年增長% | ||
貨物進出口總額 |
29728 |
|
34.7 |
|
貨物出口額 |
15779 |
|
31.3 |
|
其中:一般貿易 |
7207 |
|
36.0 |
|
加工貿易 |
7403 |
|
26.2 |
|
其中:機電產品 |
9334 |
|
30.9 |
|
高新技術產品 |
4924 |
|
30.7 |
|
其中:國有企業 |
2344 |
|
22.7 |
|
外商投資企業 |
8623 |
|
28.3 |
|
其他企業 |
4813 |
|
42.2 |
|
貨物進口額 |
13948 |
|
38.7 |
|
其中:一般貿易 |
7680 |
|
43.7 |
|
加工貿易 |
4174 |
|
29.5 |
|
其中:機電產品 |
6603 |
|
34.4 |
|
高新技術產品 |
4127 |
|
33.2 |
|
其中:國有企業 |
3876 |
|
34.3 |
|
外商投資企業 |
7380 |
|
35.3 |
|
其他企業 |
2693 |
|
56.6 |
|
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 |
1831 |
|
— |
|
表8:2010年主要商品出口數量、金額及其增長速度
商品名稱 |
單位 |
數量 |
比上年增長% |
金額(億美元) |
比上年增長% | ||||
煤 |
萬噸 |
1903 |
|
-15.0 |
|
23 |
|
-5.2 |
|
鋼材 |
萬噸 |
4256 |
73.0 |
368 |
65.3 | ||||
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 |
—— |
— |
— |
771 |
28.4 | ||||
服裝及衣著附件 |
—— |
— |
— |
1295 |
20.9 | ||||
鞋類 |
—— |
— |
— |
356 |
27.1 | ||||
家具及其零件 |
—— |
— |
— |
330 |
30.3 | ||||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 |
萬臺 |
166724 |
27.4 |
1640 |
34.0 | ||||
手持或車載無線電話 |
萬臺 |
75789 |
30.0 |
467 |
18.2 | ||||
集裝箱 |
萬個 |
250 |
263.7 |
72 |
274.9 | ||||
液晶顯示板 |
萬個 |
224976 |
16.9 |
265 |
37.7 | ||||
汽車(包括整套散件) |
萬輛 |
54 |
53.2 |
62 |
32.1 |
表9:2010年主要商品進口數量、金額及其增長速度
商品名稱 |
數量(萬噸) |
比上年增長% |
金額(億美元) |
比上年增長% | ||||
谷物及谷物粉 |
571 |
|
81.2 |
|
15 |
|
70.1 |
|
大豆 |
5480 |
28.8 |
251 |
33.5 | ||||
食用植物油 |
687 |
-15.8 |
60 |
2.2 | ||||
鐵礦砂及其精礦 |
61863 |
-1.4 |
794 |
58.4 | ||||
氧化鋁 |
431 |
-16.1 |
15 |
14.9 | ||||
煤 |
16478 |
30.9 |
169 |
60.1 | ||||
原油 |
23931 |
17.5 |
1352 |
51.4 | ||||
成品油 |
3688 |
-0.1 |
223 |
31.3 | ||||
初級形狀的塑料 |
2391 |
0.4 |
436 |
25.2 | ||||
紙漿 |
1137 |
-16.9 |
88 |
28.8 | ||||
鋼材 |
1643 |
-6.8 |
201 |
3.3 | ||||
未鍛造的銅及銅材 |
429 |
|
0.0 |
|
327 |
|
44.4 |
|
表10:2010年對主要國家和地區貨物進出口額及其增長速度
單位:億美元
國家和地區 |
出口額 |
比上年增長% |
進口額 |
比上年增長% | ||||
歐盟 |
3112 |
|
31.8 |
|
1685 |
|
31.9 |
|
美國 |
2833 |
|
28.3 |
|
1020 |
|
31.7 |
|
中國香港 |
2183 |
|
31.3 |
|
123 |
|
40.9 |
|
東盟 |
1382 |
|
30.1 |
|
1546 |
|
44.8 |
|
日本 |
1211 |
|
23.7 |
|
1767 |
|
35.0 |
|
韓國 |
688 |
|
28.1 |
|
1384 |
|
35.0 |
|
印度 |
409 |
|
38.0 |
|
208 |
|
51.8 |
|
中國臺灣 |
297 |
|
44.8 |
|
1157 |
|
35.0 |
|
俄羅斯 |
296 |
|
69.0 |
|
258 |
|
21.7 |
|
全年非金融領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7406家,比上年增長16.9%。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057億美元,增長17.4%。
表11:2010年非金融領域外商直接投資及其增長速度
行業 |
企業數(家) |
比上年增長% |
實際使用金額(億美元) |
比上年增長% | ||||
總計 |
27406 |
|
16.9 |
|
1057.4 |
|
17.4 |
|
其中:制造業 |
11047 |
|
13.1 |
|
495.9 |
|
6.0 |
|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
210 |
|
-11.8 |
|
21.2 |
|
0.6 |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396 |
|
0.3 |
|
22.4 |
|
-11.2 |
|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
1046 |
|
-3.2 |
|
24.9 |
|
10.7 |
|
批發和零售業 |
6786 |
|
33.1 |
|
66.0 |
|
22.4 |
|
房地產業 |
689 |
|
21.1 |
|
239.9 |
|
42.8 |
|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
3418 |
|
19.3 |
|
71.3 |
|
17.3 |
|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
217 |
|
4.8 |
|
20.5 |
|
29.4 |
|
全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59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3%。
全年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9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7%;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89億美元,與上年持平。
全年貨物運輸總量320億噸,比上年增長13.4%。貨物運輸周轉量137329億噸公里,增長12.4%。
表12:2010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
單位 |
絕對數 |
比上年增長% | |||
貨物運輸總量 |
億噸 |
320.3 |
|
13.4 |
|
|
鐵路 |
億噸 |
36.4 |
|
9.3 |
|
|
公路 |
億噸 |
242.5 |
|
14.0 |
|
|
水運 |
億噸 |
36.4 |
|
14.0 |
|
|
民航 |
萬噸 |
557.4 |
|
25.1 |
|
|
管道 |
億噸 |
4.9 |
|
10.3 |
|
|
貨物運輸周轉量 |
億噸公里 |
137329.0 |
|
12.4 |
|
|
鐵路 |
億噸公里 |
27644.1 |
|
9.5 |
|
|
公路 |
億噸公里 |
43005.4 |
|
15.6 |
|
|
水運 |
億噸公里 |
64305.3 |
|
11.7 |
|
|
民航 |
億噸公里 |
176.6 |
|
39.9 |
|
|
管道 |
億噸公里 |
2197.6 |
|
8.7 |
|
|
表13:2010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運輸量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
單位 |
絕對數 |
比上年增長% | |||
旅客運輸總量 |
億人 |
328.0 |
|
|
10.2 |
|
鐵路 |
億人 |
16.8 |
|
|
9.9 |
|
公路 |
億人 |
306.3 |
|
|
10.2 |
|
水運 |
億人 |
2.2 |
|
|
-0.7 |
|
民航 |
億人 |
2.7 |
|
|
15.8 |
|
旅客運輸周轉量 |
億人公里 |
27779.2 |
|
|
11.9 |
|
鐵路 |
億人公里 |
8762.2 |
|
|
11.2 |
|
公路 |
億人公里 |
14913.9 |
|
|
10.4 |
|
水運 |
億人公里 |
71.5 |
|
|
3.1 |
|
民航 |
億人公里 |
4031.6 |
|
|
19.4 |
|
全年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80.2億噸,比上年增長15.0%,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24.6億噸,增長13.6%。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4500萬標準箱,增長18.8%。
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9086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1284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9.3%,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6539萬輛,增長25.3%。民用轎車保有量4029萬輛,增長28.4%,其中私人轎車3443萬輛,增長32.2%。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32940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985億元,增長21.6%;電信業務總量30955億元,增長20.5%。全年局用交換機容量減少2707萬門,總容量46559萬門;新增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10]6433萬戶,達到150518萬戶。固定電話年末用戶29438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9662萬戶,農村電話用戶9776萬戶。新增移動電話用戶11179萬戶,年末達到85900萬戶。其中,
全年國內出游人數達21.0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6%;國內旅游收入12580億元,增長23.5%。入境旅游人數13376萬人次,增長5.8%。其中,外國人2613萬人次,增長19.1%;香港、澳門和臺灣同胞10764萬人次,增長3.0%。在入境旅游者中,過夜旅游者5566萬人次,增長9.4%。國際旅游外匯收入458億美元,增長15.5%。國內居民出境人數達5739萬人次,增長20.4%。其中因私出境5151萬人次,增長22.0%,占出境人數的89.8%。
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72.6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9.7%;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26.7萬億元,增長21.2%;流通中現金(M0)余額為4.5萬億元,增長16.7%。
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73.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2.1萬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71.8萬億元,增加12.0萬億元。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50.9萬億元,增加8.4萬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7.9萬億元,增加7.9萬億元。
表14:2010年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及其增長速度
單位:億元
指標 |
年末數 |
比上年末增長% | ||
各項存款余額 |
733382 |
|
19.8 |
|
其中:企業存款 |
252960 |
|
12.7 |
|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 |
307166 |
|
16.0 |
|
其中:人民幣 |
303302 |
|
16.3 |
|
各項貸款余額 |
509226 |
|
19.7 |
|
其中:短期貸款 |
171236 |
|
13.1 |
|
中長期貸款 |
305127 |
|
29.5 |
|
全年農村金融合作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余額5.7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655億元。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消費貸款余額7.5萬億元,增加18866億元。其中,個人短期消費貸款余額1.0萬億元,增加2935億元;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余額6.5萬億元,增加15931億元。
全年上市公司通過境內市場累計籌資10257億元,比上年增加5666億元。其中,首次公開發行A股347只,籌資4883億元,增加3004億元;A股再籌資(包括配股、公開增發、非公開增發、認股權證)籌資4072億元,增加2057億元;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可轉債、可分離債、公司債籌資1320億元,增加605億元。全年公開發行創業板股票117只,籌資963億元。
全年發行非上市公司企業(公司)債券3627億元,比上年減少625億元。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6742億元,增加2130億元;中期票據4924億元,減少1961億元。發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47億元。
全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2]14528億元,比上年增長30.4%,其中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9680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952億元;財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3896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200億元,其中壽險業務給付1109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款及給付335億元;財產險業務賠款1756億元。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3.8萬人,在學研究生153.8萬人,畢業生38.4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661.8萬人,在校生2231.8萬人,畢業生575.4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868.1萬人,在校生2231.8萬人,畢業生659.2萬人。全國普通高中招生836.2萬人,在校生2427.3萬人,畢業生794.4萬人。全國初中招生1716.6萬人,在校生5279.3萬人,畢業生1750.4萬人。普通小學招生1691.7萬人,在校生9940.7萬人,畢業生1739.6萬人。特殊教育招生6.5萬人,在校生42.6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976.7萬人。
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6980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5%,其中基礎研究經費328億元。全年國家安排了326項科技支撐計劃課題,308項“863”計劃課題。累計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27個,國家工程實驗室91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72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532家。實施新興產業創投計劃,累計支持設立20家創業投資企業,投資創業企業46家。全年受理境內外專利申請122.2萬件,其中境內申請108.4萬件,占88.7%。受理境內外發明專利申請39.1萬件,其中境內申請28.1萬件,占71.9%。全年授予專利權81.5萬件,其中境內授權71.9萬件,占88.2%。授予發明專利權13.5萬件,其中境內授權7.4萬件,占54.8%。截至年底,有效專利221.6萬件,其中境內有效專利173.2萬件,占78.2%;有效發明專利56.5萬件,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23.0萬件,占40.7%。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23.0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3906億元,比上年增長28.5%。全年成功發射衛星15次。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發射。
年末全國共有產品檢測實驗室27000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443個。全國現有產品質量、體系認證機構171個,已累計完成對79850個企業的產品認證[13]。全國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3309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4467萬臺(件)。全年制定、修訂國家標準2860項,其中新制定2123項。全年中央氣象臺和省級氣象臺共發布氣象預警信號5149次,警報6559次。全國共有地震臺站1477個,地震遙測臺網32個。全國共有海洋觀測站71個。測繪部門公開出版地圖1944種,測繪圖書806種。
年末全國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515個,博物館2141個,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60個,文化館3258個。廣播電臺227座,電視臺247座,廣播電視臺2120座,教育電視臺44個。有線電視用戶18730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8798萬戶。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6.8%;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7.6%。全年生產電視劇436部14685集,動畫電視221456分鐘。全年生產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紀錄、動畫和特種影片[14]95部。出版各類報紙448億份,各類期刊32億冊,圖書74億冊(張)。年末全國共有檔案館4077個,已開放各類檔案9035萬卷(件)。
全年運動健兒在22個項目中共獲得108個世界冠軍,8人5隊15次創15項世界紀錄。在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共獲得199枚金牌、119枚銀牌、98枚銅牌,獎牌總數416枚。在廣州亞殘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共獲得185枚金牌、118枚銀牌、88枚銅牌,獎牌總數391枚。
新中國第一次承辦了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歷時184天,共有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其中國家190個,國際組織56個。全國31個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全部參展。累計參觀者7308萬人次。
年末全國共有衛生機構[15]93.9萬個,其中醫院、衛生院6.0萬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1萬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7.4萬個,村衛生室65.1萬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49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2851個。衛生技術人員584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37萬人,注冊護士205萬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437萬張。鄉鎮衛生院3.8萬個,床位100萬張,衛生技術人員96.4萬人。全年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人數341.4萬例,報告死亡15950人;報告傳染病發病率255.80/10萬,死亡率1.20/10萬。
年末全國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收養性社會服務機構4.0萬個,床位312.3萬張,收養各類人員236.5萬人。其中,農村養老服務機構3.1萬個,床位213.9萬張,收養各類人員170.4萬人。各類社區服務設施18.0萬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1400個,社區服務站5.1萬個。全年救助城市醫療困難群眾373.6萬人次,救助農村醫療困難群眾813.8萬人次;資助1237.4萬城鎮困難群眾參加城鎮醫療保險,資助4223.7萬農村困難群眾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初步預計,年末全國總人口[16]134100萬人。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10.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實際增長7.8%。農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1.1%,城鎮為35.7%。按2010年農村貧困標準1274元測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268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909萬人。
年末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567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23萬人。其中參保職工19374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6299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43206萬人,增加3059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7]人數23734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9472萬人。參加城鎮醫療保險的農民工4583萬人,增加24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13376萬人,增加660萬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16173萬人,增加1278萬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農民工6329萬人,增加741萬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12306萬人,增加1430萬人。2678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支出總額為832億元,累計受益7.0億人次。全國列入國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地區參保人數10277萬人。年末全國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209萬人。
全年2311.1萬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減少34.5萬人;5228.4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加468.4萬人;554.9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濟[18],增加1.5萬人。
全年全國國有建設用地土地供應總量[19]42.
全年水資源總量28470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7%。全年平均降水量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92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89萬公頃。林業重點工程完成造林面積346萬公頃,占全部造林面積的58.4%。截至年底,自然保護區達到2588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19個。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萬平方公里,新增實施水土流失地區封育保護面積2.5萬平方公里。截至年底,已確權集體林地面積為16204萬公頃,其中發放林權證的面積為13396萬公頃。
全年平均氣溫為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費總量32.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5.9%。煤炭消費量增長5.3%;原油消費量增長12.9%;天然氣消費量增長18.2%;電力消費量增長13.1%。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01%。主要原材料消費中,鋼材消費量7.7億噸,增長12.4%;精煉銅消費量792萬噸,增長5.1%;電解鋁消費量1526萬噸,增長6.0%;乙烯消費量1419萬噸,增長32.3%;水泥消費量18.6億噸,增長14.5%。
七大水系的408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占59.6%,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占16.4%,下降2.0個百分點。七大水系水質總體上持續好轉,部分流域污染仍然嚴重。
近岸海域298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中,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監測點占62.8%,比上年下降10.1個百分點;三類海水占14.1%,上升8.1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海水占23.2%,上升2.1個百分點。
在監測的330個城市中,有2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含二級)標準,占監測城市數的82.7%;有53個城市為三級,占16.1%;有4個城市為劣三級,占1.2%。在監測的331個城市中,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好的城市占6.3%,較好的占67.4%,輕度污染的占25.4%,中度污染的占0.9%。
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10262萬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長13.4%;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6.9%,提高1.6個百分點。集中供熱面積39.
全年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340億元,比上年增加1.1倍。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3743萬公頃,減少20.7%。其中,絕收486萬公頃,減少1.1%。全年因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505億元,增加4.4倍;死亡3101人。全年因旱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57億元,下降31.2%。全年因低溫冷凍和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18億元,死亡51人。全年因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49.4億元,增加49.1%。全年累計發生赤潮面積10892平方公里,減少22.8%。全年大陸地區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17次,成災10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35.7億元,死亡2705人。全年共發生森林火災7723起,下降12.8%。
全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共死亡79552人,比上年下降4.4%。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201人,下降19.0%;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2.13人,下降11.3%;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3.2人,下降11.1%;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為0.749人,下降16.0%。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各項統計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年度農民工數量包括年內在本鄉鎮以外從業6個月以上的外出農民工和在本鄉鎮內從事非農產業6個月以上的本地農民工兩部分。
[4]六大高耗能行業分別為: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5]鋼材產量及消費量數據中均含部分使用鋼材加工成其他鋼材的重復計算因素。
[6]固定資產投資按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計算的合計數據小于全國數據,是因為有部分跨地區的投資未計算在地區數據中。其中:東部地區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區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區是指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12省(區、市);東北地區是指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
[7]房地產業投資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外,還包括建設單位自建房屋以及物業管理、中介服務和其他房地產投資。
[8]從2010年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采用新的分組,即將經營單位所在地分組由“市”、“縣”、“縣以下”改為“城鎮”、“鄉村”;取消按行業分組,新設按“商品零售額”和“餐飲收入額”兩種消費形態的分組。
[9]郵電業務總量按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
[10]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是指移動電話交換機根據一定話務模型和交換機處理能力計算出來的最大同時服務用戶的數量。
[11]3G是指第三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3rd-generation,簡稱3G),3G移動電話用戶是指報告期末在計費系統擁有使用信息、占用3G網絡資源的在網用戶。
[12]原保險保費收入是指保險企業確認的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
[13]完成產品認證的企業口徑有所調整,原口徑僅包括強制性產品認證,2010年增加了非強制性產品認證。
[14]特種影片是指那些采用與常規影院放映在技術、設備、節目方面不同的電影展示方式,如巨幕電影、立體電影、立體特效(4D)電影、動感電影、球幕電影等。
[15]衛生機構口徑有所調整,2010年數據含村級衛生室。
[16]2010年末人口數為初步預計數,有關最終總人口數和結構數據以擬于2011年4月發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為準。
[17]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包括參保職工和參保退休人員。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對象是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的城鎮非從業人員。
[18]農村五保救濟是指老年、殘疾和未滿16周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村民,在吃、穿、住、醫、葬方面得到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
[19]建設用地供應總量是指報告期市、縣人民政府根據年度土地供應計劃依法以出讓、劃撥、租賃等方式將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提供給單位或個人使用的國有建設用地總量。
[20]地價是指根據國土資源部《城市地價動態監測技術規范》,以城市監測點地價為基礎,綜合土地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交易價格測算反映城市整體狀況的土地價格水平。綜合地價是指同一城市或地區的不同用途土地的平均價格水平。
[21]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按2005年不變價格計算。
資料來源: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障數據來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外匯儲備和匯率數據來自外匯局;財政數據來自財政部;水產品產量數據來自農業部;木材產量、林業、森林火災數據來自林業局;灌溉面積、水資源數據來自水利部;新增發電機組容量、新增22萬伏及以上變電設備數據來自中電聯;新建鐵路投產里程、增建鐵路復線投產里程、電氣化鐵路投產里程、鐵路運輸數據來自鐵道部;新建公路、港口萬噸級碼頭泊位新增吞吐能力、公路運輸、水運、港口貨物吞吐量數據來自交通運輸部;新增光纜線路長度、新增數字蜂窩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電話用戶、上網人數等通信數據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保障性住房、城市污水處理、集中供熱面積、建成區綠地率來自住房城鄉建設部;貨物進出口數據來自海關總署;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等數據來自商務部;民航數據來自民航局;管道數據來自中石油、中石化;民用汽車數據來自公安部;郵政業務總量數據來自郵政局;旅游數據來自旅游局;貨幣金融數據來自人民銀行;上市公司數據來自證監會;企業債券、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新興產業創投等數據來自發展改革委;保險業數據來自保監會;教育數據來自教育部;安排科技計劃課題、技術合同等數據來自科技部;專利數據來自知識產權局;發射衛星數據來自國防科工局;質量檢驗、國家標準制定修訂數據來自質檢總局;氣象預警、平均氣溫、登陸臺風數據來自氣象局;地震數據來自地震局;測繪數據來自測繪局;海洋觀測站、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發生赤潮面積來自海洋局;藝術表演團體、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數據來自文化部;廣播、電視、電影數據來自廣電總局;報紙、期刊、圖書數據來自新聞出版總署;檔案數據來自檔案局;體育數據來自體育總局,其中亞殘運會數據來自中國殘聯;世博會數據來自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衛生、新農合數據來自衛生部;社會服務、低保和五保救濟數據、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農作物受災面積、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及死亡人數、旱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低溫冷凍和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及死亡人數來自民政部;國有建設用地土地供應、綜合地價等數據來自國土資源部;環境監測數據來自環境保護部;安全生產數據來自安全監管總局;其他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